English

写书的心态 及读者的位置

2000-08-0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计算机图书是目前图书领域内非常热门的一个方面,由于计算机图书知识更新快、年轻人易于接受新知识的特点,所以许多年纪轻轻的作者甚至是在校学生就承担起了著书立说、传播文化的重任。流行软件方面的图书更是如此。这类图书大多由几个人组成的创作室完成,或自己编写图书或以中介的身份为作者和出版社牵线搭桥。

创作室目前已经成为计算机图书创作的主要力量之一,但所编写的图书却良莠不齐。图书的畅销与否除了发行的因素外,主要由质量和速度决定。而除了速度,人们对质量的看法是模糊的,本人管中窥豹,认为关键在于创作的时候是否真正做到面向客户———读者。

什么是面向客户呢?从绝大多数行业的销售环节可以听到“为客户服务”或类似的话,但在制作环节中却很少有人提及“面向客户”这样的概念。真正的面向客户应该是从制造环节就将客户视作工作重心,制造客户真正需要的产品。对图书而言,销售是图书利润实现的环节,理所应当要面向客户,但选题策划、编写创作同样大有必要。

如果是一个一生只编写三、五本书的作者,那么他的面向读者观念完全取决于他自己的认识,而一个组织若干人编写大量图书的出版社或创作团体,则需要有专人考虑这方面的工作。作者如同四面八方汇来之水,出版社和创作团体就像条条水渠,用来规范、引导水的最终流向。这一方向应当是面向客户的方向,而不是随意任其发展。如果出版社和创作团体本身不具备渠道的功能,则水仍然会四处流淌,从哪里来、向哪里去,无固定方向,或没有可预见的方向。这样的情形会导致书的实用与否主要决定于作者,而出版社或创作室只是完成了“制造”过程,并没有真正参与“创作”过程。

心里没有读者 弊病多多

没有面向客户的计算机图书主要表现是什么呢?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罗列形式出现可有可无的内容

比如程序的罗列、菜单命令的罗列、工具按钮的罗列、快捷方式的罗列,等等。这些罗列的内容,若无合适的说明文字,基本上形同鸡肋。说它无用,似乎还有点作用,说它有用,却学不到什么真东西。更何况有的纯粹是为了凑篇幅。

另外非罗列的内容也有不少是多余的,比如某些软件的安装过程,已经简单到只需单击“下一步”(或Next)按钮就可完成,那么是否有必要占用篇幅来描述它呢?

2、必要性不大或冗长的附录

计算机图书喜欢把网址、快捷键、菜单命令等内容当成附录列出来,冗长得有点枝干不分,而真正的用处不见得有多大。比如在苹果电脑中运用广泛的快捷键,在PC上软件中运用得并不太多。以Word为例,除了“保存”命令的快捷键Ctrl+S运用较多外,其他快捷键用的人并不多。那么如果将整个Word软件的大量快捷键(几十个)放在附录上是否正在浪费客户的注意力呢?

3、实例无代表性或实例不够精美

许多计算机图书在讲到功能的时候会举例说明,这本是一种好方法,但不理想的是大多数实例只是为了验证功能而设置,没有考虑读者是否真正需要。许多实例不够精美或没有代表性。从出版社大量WPS2000图书和金山公司WPS2000宣传材料上的实例就可看出孰优孰劣。出版社的图书大多是为了说明某个功能来制作一个普普通通的实例,而金山公司的宣传材料则运用了“象棋”、“房屋平面构成图”、“印章”等多个实用性非常强的实例。

图书中的实例要想吸引读者,需要具备实用和精美两个方面。实用又可分为与生活有关的实用和与工作有关的实用,比如Excel软件,这个软件主要用来对数据进行加减乘除运算,在举例说明功能的时候,可以非常简单地输入几个数字进行运算,也可以利用企业中常用的“公司年度损益表”和“公司年度费用表”来做实例,哪一个更贴近实际应用,自然不言而喻。而对于一些非常流行的软件,比如Word、Photoshop,例子可以是做简历、写信、处理照片、制作明信片等与生活相关的实例,自然比纯粹为了验证功能举的例子实用得多。

例子除了实用,精美也非常重要。记得以前和朋友看一本Maya的书,其中一个“别墅”的例子,做得像个“鸡窝”,看后忍俊不禁。这虽然是个特例,但美观可以吸引更多的读者来看书,这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4、只允许客户吃干饭、不给喝汤

有的人吃饭前喜欢喝点汤、有的人喜欢把喝汤留在饭后。计算机图书流行的一句话叫“以任务带功能”,但在任务的设置上,不少图书既没有给客户先喝汤(说明为什么要做这个实例)、也没有给客户后喝汤(任务做完了没有分析,缺少举一反三)。具体形式有,作者在章、节、目标题之间往往显得过分抠门,一点过渡的话都不愿意讲,留给读者的是几段空白。

其他诸如没有前言、版式一成不变、没有“技巧”和“提示”之类的情况也应当属于这种类型,可以戏称为只有“好酒”、没有“小菜”。

5、毫无意义的前言或重复的前言

前言应当怎么写,没有明文规定,但前言应当是非常有作用的,而现在大量图书的前言,要么是从正文中抽出来修改修改后的重复内容,要么就是些用处不大的“废话”。事实上,前言是一个独立的门面,在这块门面上可以说些与技术内容关系不大的东西,比如读者对象分析、软件发展分析、相关市场分析之类的适当拔高、略微脱离具体内容的东西,这涉及到读者学完本书后,在实际应用时需要了解和解决的很多问题,这些内容放在正文里面不太合适,前言却是块好地方。

类似的问题还有“内容提要”,许多作者对这个门面也没有利用好,言之无用或与前言、文中某处重复的情况屡见不鲜。

6、没有新意的排版格式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推而广之,“文”可以不仅指文采,也可理解为某种包装形式。对于图书而言,包装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封面和封底,另一方面是正文版式。虽然说,有不少计算机图书的版式已经很漂亮了,但从整体上来讲,看看国外的图书和我国台湾的图书就不难发现,我们现有的图书还算不上太美。图书的客户是读者,读者会喜欢不美的东西吗?如果读者进行选择,美不美对图书自然就变得非常重要。这样的不美,一方面与出版社的心思主要用在编辑和发行上,对印制尤其是排版没有放在重要地位有关,同时也受到了排版工具的制约。现在很多图书由创作室完成,创作室基本在用Word排版,而Word本身不具备维思(或飞腾)、PageMaker、QuarkExpress等排版软件的大量专业功能,这也部分地造成了许多图书版式死板的现状。

7、严重丢失的大好“河山”———封面、封底

看看国外的图书和我国台湾的图书,其封面上可谓五彩斑斓,似乎希望把所有书中重要内容都摘列在封面或封底上,不但有内容说明、重点罗列、学习方法,还有关于出版社的广告。再看一看我们的图书,大多数封面上基本没有关于图书内容的说明,除了书名、作者、出版社,基本就是背景图片了,而封底呢,顶多有同套丛书其他书目的列表。封二封三更是空无一物了。如果只是在封面上锦上添花,不做倒也勉强说的过去,但问题的严重程度反映出来的不只是作者或出版者不喜欢热闹的个性,而是对充分展现图书内容方面的认识不足。比如某些配光盘的图书,你是无法从封面或封底上看到配盘迹象的,更谈不上其中的内容,你需要自己翻翻看才知道有没有光盘。而IDG出版的《Secrets》和《Bible》系列图书中,我们可以非常方便地发现,所有配盘的图书,在其封面、封底和书脊均有银色光盘的标志,这意味着无论这本图书在书架上怎样放置(平放、扣放、插放),都可以看到光盘的明显标志。

8、缺乏与读者联系的方式

有的计算机图书上虽然有与出版社联系的方式,但大多是用来与发行部调换残破图书的。绝大多数出版社似乎没有考虑给读者与编辑部或作者直接联系的方式。可以说这是在创作阶段,对客户的考虑不足的明证。而事实上,经过测试(我在自己组织编写的图书后加上了读者反馈卡,希望交流的读者可以将其寄回,同时开通了网络和电话反馈支持),读者的反馈是很多的。试想读者如果找不到明显的门道与出版社联系,他们会费尽心机找上门来吗?如果读者的心声不能快速到达作者和出版社耳中,那么下一版的图书恐怕仍是新瓶装旧酒。

我们怎么办?

首先当然是思想上重视。客户的要求是各式各样的,不同的客户有不同的需求,即便是已知的客户,他的需求也是模糊不定的。有一点可以确信,那就是在创作的初期必须把是否会有客户喜欢放在首要考虑的位置。通过对假想客户的调查,逐步明确客户群体的范围所在,由此确定是否真正编写相关图书。比如要编写一套小学生的教材,首先就要对小学生进行实际调查,调查的内容至少应当包括:有多少小学开设了计算机课程、哪些地域开展得比较好、小学生现在学习的课程有哪些、课时如何安排、硬件配置情况如何、学习兴趣如何、家庭支持情况等等。这些内容不一而足,可以说了解得越多,将来编写的时候就越有把握做好。如果对这些内容只是拍脑袋式的一知半解,或是调查的时候浅尝辄止,那么势必会对将来的编写,乃至发行带来负面影响。

其次在具体行动上要做到切身考虑客户需要。上面的调查活动就是具体的行动之一。除了读者对象调查之外,我认为至少还有下面几个环节可以从行动上控制图书是否真正对客户有用。

目录和结构是图书的骨架,骨架不正常的人是残疾人,那么结构不好的图书是什么呢?层次混乱、主次不分、章节安排不合理、篇幅设置有失偏颇,这都是目录结构不合理的方面。除了这些大的方面之外,同样有许多细微的地方应当引起重视,比如三级标题用动宾结构可显得可操作性强一些,用整句叙述则能将功能体现得更切实。章名用同样的语法结构,二级标题用同样的语法结构,同理,三级标题用同样的语法结构,似乎让读者可以感觉到一种语气上的流畅通顺,如同《还珠格格》电视剧歌词里的“悲”、“醉”、“悔”、“累”、“追”、“坠”、“飞”、“吹”、“归”、“美”,虽然谈不上什么大文采,但用词押韵确是很美的一件事情。

小到语言细节姑且如此,更何况内容技术方面。

第一次中耕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书的成败与否和第一次把关是否严格有重大关系。人如树木,无用虽可天年,但不琢难成大器,对作者也一样,严格把关和任其涂鸦会有不同的结果。尤其是对初次写书的作者,在语言风格、遣词造句等大方面和术语规范、常见错误等小方面,都有必要严格要求。

以后的中耕和最终把关都很重要,具体的作用同第一次中耕。

最后是读者反馈意见搜集整理。

总之创作者和出版社的每一项工作都是为了让图书更好地服务于读者。读者虽然是我们的客户,但在这个古来唯有读书高的国家里,这个客户群是那样的亲切和蔼。他们绝少情况会像在服装店一样在书店里面搞价,而是怀有敬意地按价付款;他们也绝少需要什么售后服务;面对伪劣图书同样绝少拨打315。他们的支持不能成为我们忽视他们的原因,而应当在他们和任何行业的客户一样逐渐成熟起来之前,就做好自己的服务工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